x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BPM新闻 >正文

返回列表页

当前BPM市场和产品的混乱

时间:2012-09-25分类栏目:BPM作者: 佚名

与其它革命性的IT变革一样,我们需要从方法、架构和实现技术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掌握BPM产品。方法对应产品的设计目标——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相应的实施方法论;架构表示软件产品的设计如何匹配该设计目标;实现技术则表示采用何种IT技术去实现相应的架构设计。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实现技术去分辨和解释BPM,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人们仍然无法正确的理解BPM。由此也造成了BPM市场和产品的混乱。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BPM独有的。举例来说,作者在培训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时发现,相当大比例的程序员,哪怕他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哪怕他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也精通一门或多门面向对象的语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面向对象的方法。掌握面向对象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语言和工具(如UML或java),也不在于是否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技巧(如设计模式),而是,你是否真的在用面向对象的思维去思考,从需求,到分析设计,到编码实现。它体现在项目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是结果的表象。

SOA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否掌握了SOA,其关键不在于是否采用了支持SOA的应用架构(如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也不在于是否把某些代码逻辑封装成了符合SOA规范的服务(如Webservice)。而是,你是否真的采用面向服务的方法去分析需求、设计架构、抽取服务、把业务服务化,从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应该面向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产出物。

回到BPM产品上来,如果仅从实现技术去理解,人们就会陷入这样的混乱: BPM与工作流有什么差别?都有流程引擎,都可以自动化运行,都有流程编排器,也都能对流程进行监控。凭什么工作流就不是BPM?如果辩解说BPM能比工作流能做更多的事,比如服务编排和集成,工作流会说只要是开放的通讯标准,不论是WebService还是JMS,工作流同样可以集成第三方服务,BPM可以做的,工作流同样可以做到,无非只是技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并不是本质的差别。你还可以争辩说BPM是面向业务的,而工作流不是,但你如何解释什么是业务?难道BPM里一个审批申请的活动是业务,工作流里一个审批申请活动就不是业务?什么道理? 同样的混乱还有很多,例如ERP会争辩说ERP也有其内部的工作流,也可以把客户的业务流转起来,ERP也是BPM;办公协同类软件也会争辩说BPM不就是资源共享和工作协作么?从这个角度说,我也是BPM,有何不可?

而客户就更加混乱了。从通过流程来实现一项业务的实际需求出发,上述的任何一门技术似乎都可以实现他们的需求,怎么选择?何况凡是带个流的,都说自己是BPM,似乎谁谁也差不到哪里去。至于那些花了大价钱进行了流程梳理的企业,费了牛大的劲梳理出来的流程却停留在Visio里,写在word文档里,有什么用?以至于许多客户最终消极起来:我只知道我得审批信用卡,我得处理投诉,只要管用好用就行,只要能解决我现在的问题,是不是BPM又有何妨,who care? 看,一旦陷入这样的技术细节比较,就是比上个三天三夜,吵个天翻地覆也不会有结果,市场继续混乱,产品继续混乱,客户继续混乱……

文章来源:网络
上一篇:创新新营销 畅捷通引领小微企业信息化下一篇:ULTIMUS 2012年中国用户大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