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BPR专区>正文

返回列表页

流程再造:激活作战潜力

时间:2012-12-20分类栏目:bpr作者:佚名

业务流程再造是不同于一般流程优化,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组织变革模式。基于流程再造审视当前的战斗力建设,着眼信息先导、火力主战的作战特点,以指挥控制流程为核心,重新设计相关信息交互关系与处理程序,打造新结构,规范新流程,拓展新功能,从而达到激活作战潜力的预期目的。

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

任何形态的战斗力建设,都要谋求系统结构力的充分发挥。作为一个鲜活的机体,组织能否依靠自身的不断整合和更新以及能量的补充和交换来凝聚力量、维持生存,是战斗力应变性、适应性的重要体现。

在工业时代,由于信息处于次要地位,战斗力大小主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兵器的杀伤力和机动力上,其结构力集中表现为物质和能量的结合度。这种作战体系犹如盛水的木桶,各"板块"功能的叠加形成一种刚性组织结构,任何条块出现功能上的缺失都将如"木桶"的"短板"一样,消减系统结构力的发挥。

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战斗力的基本形态,作战系统的结构力主要取决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的融合度,信息是主导要素,起着粘合、增效作用。这种基于信息系统的结构力并不完全取决于"短板",关键在于组织力的强弱,核心在于信息优势的高低。

同时,在高节奏的战场态势变化中,战斗力要素流动快,"长板"和"短板"角色转换频繁,各种作战单元需要不断重组才能形成新的结构力,以满足复杂战场变化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着眼改变信息单向流通为多向循环流通,采取预先的流程再造策略,重新设计战斗力要素结构,重组作战单元排列方式,可优化信息流程,精简冗余环节,减少组织效能的浪费,实现"长"与"短"的内聚式融合,形成和提高整体战斗力。

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理清

  在这个时刻充满变化的时代,今天的建设成果,明天也许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事物发展固有的"滞后效应",决定了事物从一种形态演进到另一种形态,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期"。这种动态发展过程既体现了系统的层次性,也说明了要素间关联的运动性。

  目前,军队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殊阶段,军事组织的功能和信息化条件下的施工和作战部队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作战模式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军队综合指挥平台,数据链接和嵌入武器平台信息系统,有基本的信息支持的最快捷、最直接的传递能力。但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多代并存,相互联系,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为此,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应在当前建立一个通向未来的桥梁,在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改造和发展现有技术设备的潜力,应侧重于信息流的优化,明确的情报,指挥,作战和安全连锁道路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流程再造,为进一步解决现有指挥,协调,安全和其他因素和战斗力生成的矛盾,缩短勘察,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反应时间,向前滚动的战斗力。

填补单元间隙

  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单元间存在的"无形"间隙,是作战体系的致命弱点之一。任何一个作战节点被破坏或者作战要素功能被削弱,都有可能使"无形"间隙被"显形"或放大。因此,有效填补"无形"间隙,避免为敌提供可乘之机,是战斗力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是指挥流程再造,通过建立贯通各级的情报链和指挥链,实现同步感知、快速决策。针对传统组织结构层级多、指挥控制流程长、编组方式单一等问题,按照"减少指挥层次、缩短指挥跨度"的要求,重新对作战单元进行"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让能够紧密融合、水平相当的作战单元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层次,实现信息"一站式"到达,形成"网聚"能力。

  二是行动流程再造,通过建立信息与火力一体的打击链,实现同步行动、自主协同。应改变传统集中力量"由外向内"层层剥皮的作战流程,着眼体系破击"由内向外"的流程对抗方式,重点提高不同空间作战行动衔接和敏捷反应能力,打通信息与火力打击链路,使各种作战力量和单元能以作战任务清单为依据,动态分配和接受作战任务,临机自主协调,并行作战。

  三是保障流程再造,通过建立集约化保障链,实现主动响应、精确配送。对作战保障而言,特别是侦察情报、测绘导航、气象水文、目标数据等信息保障,需要建立"战略战役信息支援战术行动"的新链路,通过信息资源的订制服务、主动配送,提高信息保障精确化、实时化水平。对后勤和装备保障而言,应着眼改变以往的纵深梯次后方部署和静态粗放式保障模式,优化从生产到保障末端的全流程链路,达成资源的可视化、配送的智能化和技术支援的远程化。

文章来源:网络
上一篇:BPR经典N法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