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BPM专区>正文

返回列表页

工作流助力制造业管理提升

时间:2013-06-17分类栏目:BPM专题作者:佚名

本文标签:流程管理案例流程优化

制造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制造业的革新和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基石。研究表明:国外制造企业近百年的历史里,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近十年来,经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研发生产管理经验,我国制造企业正在经历新的转型,其主要特点是以"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和突破口,从"企业体制、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三方面进行转变。

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现状是正处于从职能型管控向流程型管控模式转变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基于高度职能化的分工,但是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多头管理和管理盲点均有出现,流程执行情况不能有效支持跨部门的协作工作,但是企业希望通过努力达到"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的目标。职能型管控模式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 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业务活动将为整个组织服务。

 2.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是以本部门的专业业务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目标为中心。职能部门常常倾向于选择对自己部门最有利,而不是对企业目标最有利的决策,因此所做计划常常是职能导向而非目标导向。这个情况的本质就是企业的战略流程目标和核心流程目标没有贯通和落地在企业各个部门的流程执行上。

3. 组织缺乏弹性,跨部门协作没有明确的制度流程来约束,导致部门间职责不够明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协调工作。

这个平台是由EDI、条码技术、RFID、信息技术、EAI、电子商务、GPS、GIS等技术共同搭建而成。

分析表明:职能管控模式下,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不强,部门的界限并没有完全打破,各部门的职能并没有进行串行管理,导致目前以流程为中心的矩阵型管理模式并未真正有效地形成。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较为繁琐,管理职责不清、奖罚不明、"政出多头"、造成谁都管、谁都不负责的现象,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诸多矛盾。

因此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各种跨部门流程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并希望采用信息化手段,以先进的业务流程管控平台为基础,通过对组织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完整的梳理或重新塑造,同时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使组织在科研进度、生产效率、服务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完成巨大的进步,以达到管理提升的目标。

虽然供应链可视化有很多益处,但是它也有弊端。

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大唐电信集团、洛阳一拖集团等,以及国外一些著名制造企业施耐德电气等,多采用国内慧正专业的工作流引擎产品来搭建高效业务流程管控平台,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流程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协调和利用,实现经营生产决策的科学化,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发展。具体表现在:

1. 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基于数据的企业决策能力和战略决策准确性,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所有部门工作于统一数据平台下,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部门间的合作效率。企业的规模越大,信息系统就越能发挥作用。

2. 固化和优化流程。

信息化系统可以保证流程得以贯彻,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后,流程可以得到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持,通过系统流程得以固化,相关流程节点的职责也就固定下来,可以有效规避员工工作过程的随意性行为,推诿扯皮,最终提升流程的运作能力。

3. 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 提升企业对客户的价值。

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系统集成,对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到交付整个流程的信息进行追踪记录,在进行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对客户反馈进行响应,并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得出准确结果,从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达到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文章来源:畅想网
上一篇:下一篇:Ultimus BPM 建立企业流程卓越中心